首页 > 行业 > > >正文

逆行时光寻古迹,揭开神秘面纱(三)

2023-07-05 08:51:00 来源:悠游吉林

命运如洪流


(资料图)

把无数个我融成我们

人便是如此

自有意识起

就懂得群居生活

“聚落”也就由此而生

何为聚落

古时候,在“城”出现之前,为防御自然灾害(如洪水等)、猛兽侵袭以及敌对势力的攻伐, 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,这种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成为了人类的聚居地,即“聚落”。

考古学中,聚落的构成往往包括以下遗迹现象: 大量的房址、附属的灰坑圈、聚落的外环壕、内部的灰沟以及墓葬群等 。

围子里遗址1号环壕(在居住的聚落周围,古人常常挖掘深沟作为防御设施,即为聚落的外环壕)

围子里遗址2号灰沟(堆积人类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废弃物的沟状遗迹,同时还具备标识聚落内部边界功能的则称为灰沟)

围子里遗址3号灰坑(堆积人类废弃物的坑状遗迹称为灰坑)

围子里遗址12号房址

围子里遗址1号墓葬

围子里遗址的聚落选址邻近水源,距离松花江河道仅6公里,同时所处地势较高的土岗上(“围子里”由此得名)。聚落分布于河流两岸或湖泊沿岸,既可以保证水源的充足,又能预防水患,足见围子里遗址先民们的智慧。

围子里遗址所处位置图

围子里的“界”与“陲”

围子里遗址位于农安县小城乡小城子村东北的松花江南岸台地上,面积约10万平方米。东西两面为自然形成的沟壑。虽然2019、2020及2022三年间的总发掘面积仅1000余平方米,但考古队还是发现了部分重要遗迹,这些遗迹也许能还原围子里聚落当年的“界”与“陲”。

围子里遗址航拍图

聚落的外环壕多是人为挖掘或利用自然地理改造而成的壕沟,它们一般需要足够的宽度,才能有效地防御野兽的侵袭和敌对势力的攻伐,因此环壕即为聚落的“边陲”。

1号环壕

围子里遗址1号环壕发掘于2019年,呈弧形南北向贯穿发掘区。沟壁斜直平整,有明显的人为加工的痕迹。环壕东侧发现大量的灰坑和部分房址。从下图中可以看到,房址距离外环壕有一定的距离,应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。

环壕内出土遗物中陶器的可辨器形有罐、钵、碗、杯、鬲、纺轮、陶塑等;骨器有卜骨、骨锥、骨针、骨甲片、骨鱼鳔、骨环、骨料;蚌器有蚌料、蚌环、蚌管;石器有磨石。

1号环壕出土部分器物

聚落的灰沟则具有堆积废弃物、用于狩猎活动或划分聚落内部空间的功能。既有人为挖掘的,也有自然冲刷形成的。它们宽度较窄,不足以抵抗其他危险势力的袭扰。因此,灰沟多为聚落内部的“界线”。

2号灰沟发掘于2020年,东北-西南方向贯穿发掘区,并向两端延伸,已揭露部分略有弧度,弧顶向西,沟东侧为成排分布的房址,沟壁斜直,沟底平整;3号灰沟发掘于2022年,发掘部分呈条状,斜壁平底。

3号灰沟

2022年田野发掘结束后,围子里遗址考古队对3号灰沟的走向进行了系统的勘探。经勘探后发现,3号灰沟一直向西侧延伸,并与2020年发掘的2号灰沟重合,由此而知2号灰沟与3号灰沟为同一遗迹。

综上所述,环壕与灰沟界定了围子里聚落外部与内部的“范围”,同时也表明围子里遗址应是一处人类长期生活居住的聚落。它们与灰坑、房址和墓葬共同组成了当时人群的活动空间。

来源:长春文旅

关键词:


上一篇: 数读科创板IPO|诚捷智能:主营智能制造装备研发 锂电池制造设备毛利率逐年下滑_今热点
下一篇: 最后一页

为您推荐
推荐阅读

资讯

行业

服务

人才